返回
菜单

创新历史建筑保护系列报道之(一)

——杭州创新历史建筑保护模式

2014-09-05 杭州市住保房管网

杭州有着8000年的文化历史和2200年的建城历史,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都,保存着从吴越到南宋、明、清以来的“历史建筑”。它们像是历史滚滚大潮中遗落的明珠,串起杭州的历史,记录杭州的故事,对城市文明来说弥足珍贵。近年来,市区两级住保房管部门创新历保工作思路,坚持以“科学保护、合理利用”为指导,走出了一条“城市保护”与“城市更新”并举的新路子。截至目前,自2005年以来,我市已累计保护修缮历史建筑280处,占历史建筑总量的80%以上,其中247处已经修缮完成;历史文化街区整修完成15处。整修后的小河直街一期、中山南路-十五奎巷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先后获国家住建部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。

 

图为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俯瞰全景

自2005年起,市区两级住保房管部门在市委、市政府的领导下启动了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程。在保护整修工程推进过程中,市区两级住保房管部门深感古韵古风难以割舍、民生改善迫在眉睫、城市发展时不我待。为将三者有机结合,市区两级住保房管部门广泛汲取社会各界建议,积极探索创新历保工作思路,最终形成了以“科学保护、合理利用”为指导,通过保护、改善、整饬、拆除、更新、保留等六种模式,使其在风貌延续、文化传承、建筑安全、合理利用等方面焕发了昔日风采,走出了一条“城市保护”与“城市更新”相结合的新路子。

 

图为平远里历史建筑群

整治修缮后的历史建筑、历史文化街区面貌焕然一新,不仅延续了旧时的风貌,传承了历史文化,建筑安全及合理利用等方面都有了全方位的提升。与此同时,在延续历史街区、历史建筑人文环境和生活形态方面,市区两级住保房管部门突破原有整体搬迁的单一保护模式,提出了“局部稀释、允许回迁”,“综合保护,有机更新”、“保护优先、改善为主”等新型整治模式,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、文化效应。比如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,在完成业态定位的基础上,引入三慎泰、傅同春、天禄堂等百年老字号国医馆,以特色“中医街”的崭新面貌向市民亮相。如今的五柳巷,不仅再现了“河边寻烟柳,小巷访画桥”的前世风情,更被注入了新的活力,迎来今生繁华。

保护历史建筑、传承杭城文脉是一种历史责任,只有起点,没有终点。市区两级住保房管部门秉承着“保护第一、应保尽保”的理念,坚持“积极保护”、“有机更新”,保管好杭州的历史建筑,留住历史遗留的宝贵财富,延续城市文化的“基因”。本网将继续报道杭州历史建筑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作中的创新举措,并带领读者重温杭州历史建筑古风古韵,感受它们的前世今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