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菜单

创新历史建筑保护系列报道之(三)

留住城市的记忆

2014-09-24 杭州市住保房管网

文化的认同性是一种归属感,它由体形环境的许多方面引起,诸如历史建筑这类形态体,它们能让我们深切直观地感受到当今与历史过去之间的联系。自2005年以来,市住保房管部门始终坚持“保护第一、应保尽保”,以抢救性姿态保护历史建筑,最大程度地留住杭城历史文化“底蕴”。

土洋结合、中西合璧的觉苑寺巷19号历史建筑

上世纪90年代,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拆毁旧区、拓宽道路、建设高楼等“拆旧立新”模式成为城市建设的普遍做法。然而,人们在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,逐渐意识到历史环境遭到破坏,传统特色逐渐消失,城市建设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,还应该保留城市历史记忆。对此,杭州采取“应保尽保”模式,建立先予保护制度,不断拓展保护范畴、保护类型、保护地域,对可能具有历史、科学、艺术价值或纪念意义、教育意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,实行“先行保护,再行论证”的程序。

抱青别墅,正立面以赭红色为基调,方形立柱,七连弧形门窗,壁面堆塑西式缠枝花纹样。

“逸云寄庐”历史建筑正立面竖有八根爱奥尼克立柱,飞檐翘角,琉璃黄瓦。

按照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的核定标准,历史建筑即够不上文物保护级别,也无法得到《文物法》的保护。然而,如果失去了这些历史建筑,就如同一片森林被砍伐得只留下数百株大树,而数百株大树无法撑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。杭州的历史建筑资源丰富,它们散落于城市的各个角落,记录着杭城各个时期的建筑风貌和人文特色,极具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。为此,市住保房管部门从普查入手,对杭州现存的历史建筑进行细致的摸底调查,调查的内容包括建造年代、建筑特色、历史价值以及建筑内的居住使用情况等,并对历史建筑进行登记造册。同时,对历史建筑保护范畴、类型、地域进行拓展,规定已建成50年以上或具有特定时期历史价值的建筑均不得拆除,使历史建筑年代涵盖古代、近代、解放初期、文革、改革开放初期等各个历史阶段;从住宅、办公、商业、宗教建筑保护,发展到文体、工业、医疗、古井、古桥等建筑保护,做到保护“零遗漏”;从主城区扩大到萧山、余杭以及富阳、桐庐、临安、淳安、建德等五县(市),从城镇扩大到乡村。

燕春里历史建筑群,石库门的门楣上有精美浮雕花饰,体现着后期经济型广式里弄建筑演化历程。

如今,经过近十年的努力,杭州凭借历史建筑“应保尽保”模式,全方位、规模化保护了历史悠久、风貌各异、类型多样的历史建筑群体,如以夏衍故居、马寅初旧居等为代表的名人名居,以新新饭店、通益公纱厂旧址、仁爱医院等为代表的标志性行业建筑,以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工业馆旧址、韩国独立运动旧址等为代表的历史活动遗迹;以小河直街、桥西街区、大兜路等代表的运河文化特色街巷;以南宋御街•二十三坊为代表的南宋市井文化,实现了城市历史文脉的有机延续,让城市发展肌理清晰可见,真正打造起全国历史建筑保护的先进典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