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菜单

创新历史建筑保护系列报道之(七)

历史建筑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最佳平衡

2014-10-09 杭州市住保房管网

能够长期保持一种风格和情调的城市是迷人的,像意大利的弗洛伦萨,像中国的丽江和平遥古城。可当历史建筑不再满足民生需求,将二者和谐统一是城市风格延续与发展的必由之路。近年来,市住保房管部门紧紧围绕“科学保护、合理利用”原则,积极指导各城区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工程,成功推行“综合保护,有机更新”模式,破解了历史保护与民生改善难题,让一大批老房子中的原住民生活品质得到提高,同时也让历史建筑也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
图为保护修缮后的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

为了保留历史建筑的原始风貌和人文气息,杭州的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大多保留着原住居民。随着时光流逝,砖木结构的历史建筑日渐陈旧,迫切需要进行保护修缮;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,历史建筑内的环境、设施难以满足街区内居民的居住需求,甚至影响了他们的居住品质。为了保护历史建筑风貌不被破坏,又达到改善原住居民生活水平的目的,市住保房管部门将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西湖、运河、市区河道综保工程、南宋皇城大遗址综保工程、危旧房改善工程等市级重点项目有机结合起来,坚持“保护修缮建筑、改造配套设施、改善居住条件、综合整治环境、更新提升功能”五管齐下,成功探索出一套“综合保护,有机更新”的新路子,在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保护、合理利用和民生改善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“公约数”。

图为修缮后的仁智里1-18号历史建筑

以上城区五柳巷为例,这条毗邻城站火车站的历史文化街区,建筑以木结构为主,且建筑密度高、居住密度大。多年来,住在这里的居民生活苦不堪言。2008年,结合危旧房改善、中东河整治等市重点工程,市、区住保房管部门共同启动了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工程。为了在有效保留恢复传统风貌、延续传统社会居住文化的同时,切实改善民生,解决房屋在功能性、安全性和舒适性方面诸多问题,项目按照“一幢一策”的方针,因房而异,分别采取“保护、改善、整饬、拆除、更新、保留”等多种形式,对街区内的危旧住宅实施了综合保护和有机更新,实现了老建筑、原风貌、新价值。